玩伴的选择

同伴之间的玩耍是培养社交技能的最佳途径。现代城市里大多数家庭都生活在与邻隔绝的单元房里,虽然拥有了更多的隐私,但我们同时也步入了自我封闭的囚牢。那些生活在封闭环境里的孩子,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经验,也容易发展出不同程度的羞怯行为。

如果你有选择的话,帮助孩子发展一些同龄的玩伴。由于处在相似的发展阶段,同龄孩子之间拥有相似的行为特征和兴趣爱好。他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共同语言,有时候即便一言不发,也都显得兴高采烈。

下面请看两个关于托尼的例子。


案例一:

春天来了,社区里有很多家在车库门前摆起了二手摊儿(在北美很普遍,价格便宜又物尽其用还能带来快乐)。我于是带着托尼出去散步,顺便看一看儿童玩具。当我们看上一个小房子,准备让他试玩的时候,卖主的小女儿(与他同样年纪)从家里跑了出来。尽管离得很远,托尼见状散腿就跑,我急忙喊道“托尼,你等一下”,却没有效果,无奈我只好悻悻地离开。当我们一个小时后再次经过那一家的时候,小房子已经卖出去了。看到自己心爱的小房子不在了,托尼还很失望地问我:“爸爸,那个小房子为什么不见了?我想要”。


案例二:

在城郊的一个农场上,我们碰到了一个阿姨和她的女儿。那个女孩有一辆很漂亮的自行车。在女孩跑到别的地方玩的时候,阿姨便善意地把小自行车让托尼玩一会儿。托尼很高兴,当他正在兴头上的时候却突然看见小女孩从远处跑了过来。托尼吓得丢下自行车就躲在了我的身后,一直到她离开才敢出来。

快到中午的时候,托尼又跑到滑梯上玩,又是那个小女孩儿无意间把他撞倒了。他自己爬起来本来没哭,可是当那小女孩扶着他问:“你没事吧?”的时候,他却吓得“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不知道他哪里来的恐惧,但我不禁想起他刚会走路时见人就笑的样子。他现在一看见同龄的小孩就跑,一定是受到了一些强悍孩子的粗暴抢夺。他自己缺乏应对的信心和勇气,转而试图通过逃避来求得安全。

上面的例子说明,如果你的孩子在同龄孩子面前表现过于退缩,说明他还没有做好准备。这个时候可以让他与其他年龄组的孩子玩起。你可以选择稍微年长又相对温和的孩子作为他的玩伴。这种搭配有助于羞怯的孩子消除疑虑。因为相对温和的孩子不会去欺凌弱小者;相反,他们通常会给对方很多照顾。

由于年长的孩子拥有更多的经验和技巧,比如共享、交换、协商、礼貌等。羞怯者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很容易学到这些技巧。这为他们以后与其他年龄组的孩子相处打下了基础,因为这些技巧都是相通的。当然,年长的孩子也并非一无所获。年长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得到了来自年幼者的追随与仰慕,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照顾年幼者的经验。

如果你的孩子十分忌惮外面的孩子,你可以借用一下自己的主场优势,邀请别的孩子到自己家来,刚开始的时候偶尔有一两个不熟悉的孩子;然后过渡到随父母到别的孩子家;最后到公共场所和完全陌生的孩子共同玩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底线是:玩耍是为了寻求共同快乐,给他们时间去观察和适应。孩子应当可以选择玩伴,也可以随时在不舒服的时候退出。随着紧张感的逐步消失,原本羞怯的孩子表现会大不一样。

如果可能的话,父母还可以考虑撮合不同的孩子一起进行群体活动,其中包含有勇敢自信的孩子作为玩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发挥榜样作用。实际上,孩子们倾向于模仿彼此的行为。当看到对方的行动后,他们往往会跃跃欲试。另外,最好也要有相对弱小的孩子,这样羞怯的孩子不会感到那么孤独和自卑。

无论什么年龄的玩伴,在开始阶段要相对温和才可以。因为对于羞怯的孩子来讲,玩伴的选择只是在起始阶段非常重要。在初期遭遇强悍的玩伴容易起他的恐惧与自卑,这无疑会加重他的羞怯行为。通过初期玩伴的磨合,他们逐渐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也消除了强烈的恐惧感。等到他们的自信心坚实以后,玩伴的选择就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