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礼貌

在我们的社会里,孩子看到与自己父母同辈的人通常都会叫“叔叔”或者“阿姨”。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如果孩子不叫的话,父母常常会训斥孩子:“怎么会这么没有礼貌,平常我是怎么教你的?快叫...”。一旦孩子叫了出来,则皆大欢喜,否则就是没有礼貌。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礼貌,有教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却欲速则不达。他们给孩子设定了很多规矩,说话时看着对方眼睛,做错了事情要马上道歉等。我必须承认的是,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些。但是我们不能为孩子们制定统一的行为规则,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发展阶段。

对于那些善于表达的孩子,这些行为礼貌似乎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即便家长们想让他们闭嘴,他们也往往还会滔滔不绝;而对于羞怯的孩子,如果我们要求他们在短期内做到,恐怕最终会事与愿违。

一位仍然羞怯的妈妈这样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情形:


我小时候就非常害羞,在我的记忆里,自己最害怕家里来客人,因为爸爸妈妈老是让我叫叔叔阿姨。我不想叫,他们非逼着让我叫。我非常不喜欢那种感觉,于是我一看见家里来客人就躲起来,让他们找不到我……可是房子那么小我又能躲到哪去呢?有一次,我藏在门后被他们发现了,他们好几个人围着我,还使劲地逗我,我低着头恨不得找个缝儿钻进去。


从羞怯的触发因素一节里,我们知道羞怯行为并不是持续存在的。羞怯的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表现要好很多。而对于陌生的人和环境,他们只不过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接受对方而已,一旦确定对方不会给自己带来尴尬,他们自然也就会礼貌起来。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难以忍耐这种静默观察,他们时常迫不及待地把孩子叫出来,甚至强拉出来去表示友好。在这种情况下,“陌生人会带来尴尬”的模式逐渐在孩子的脑子里固化下来,他们怎么会心悦诚服地主动礼貌呢?

在社区中心的游泳池里,有一片专门供小孩子玩耍的浅水区。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正在那里带着托尼玩水,来了一位妈妈和她三四岁的儿子。那个孩子看起来非常的文气,他默不作声地站在我的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手里的小乌龟玩具。他好像对这个玩具非常感兴趣,可是又不敢张口。

这时候,妈妈走了过来,她把孩子拉到一边告诉他“这是叔叔的玩具,你还是去找别的玩吧。”我看到孩子恋恋不舍的样子,就主动把小乌龟递给他说:“既然喜欢,就给你先玩吧。”男孩显然非常高兴,冲我腼腆地笑了笑就接过玩具玩了起来了。妈妈则在旁边一个劲儿地提醒他:“你一没叫叔叔,二没说谢谢,这样太不好了。”

过了一阵子,男孩可能已经尽兴了。他又拿着那个小乌龟玩具走了过来,还是一样的默不作声。他伸出手把玩具递给我,我随口问道:“好玩吗?”,他仍然不搭话,只是轻轻地点了一下头就转身离开了。这时候,又传来了妈妈的唠叨声:“你不说谢谢也就算了,叔叔问你也没有反应,这么没有礼貌怎么能行呢?”。

事实上,礼貌包括的范围很广,它涉及待人接物以及公共道德的各个方面。但在一般人看来,礼貌往往局限于“你好”“谢谢”等一些习惯用语上,父母们也乐此不疲地向孩子推销这种显性的礼貌。殊不知,这种显性的礼貌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它真正的用意是向对方传达友好和善意。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或者基于害怕陌生人的心理,他们往往不愿意说话,而是喜欢采用其它一些比较隐性的方式来表达。比起那些强取豪夺玩具的孩子,这位男孩儿已经非常有礼貌了。他尽管不擅言辞,却在用一种沉默的肢体语言表达着相同的意思。他知道去等待别人的玩具,知道冲别人笑一笑来表达善意,他还知道用完之后马上归还的道理。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讲这些行为已经非常的不错了。我们不能总是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这么小的孩子,那样不免过于严苛。

不但是在待人接物上有礼貌问题,有时候,在人际冲突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鹏鹏和文文是好朋友,两家在周末也经常一起玩。一个周六的上午,四岁的鹏鹏与同岁的文文在一起玩拼图游戏,本来他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可鹏鹏一不小心将拼图板碰到了文文的脑袋上,看到文文嚎啕大哭,两边的父母也跟着手忙脚乱起来。一边是文文的妈妈忙着去哄文文,一边是鹏鹏的爸爸逼着鹏鹏去道歉。可是鹏鹏无论如何也不肯张口说“对不起”。“怎么能这样没有礼貌?不小心伤害了别人难道不应该说对不起吗?这么简单的事情!”,鹏鹏的爸爸不禁怒火中烧,对孩子也声色俱厉起来。胆小的鹏鹏哪里架得住这种阵势,顿时两个孩子哭成了一团。

不难理解,鹏鹏的爸爸要求孩子道歉也不纯粹是教孩子如何礼貌的问题,还有一种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自己的面子。孩子没有礼貌就显得自己教子无方,他自己觉得脸上也挂不住。不仅仅是鹏鹏的爸爸,很多父母也都存在这种面子的纠结,尽管他们不是有意的去考虑面子,但它存在于自己的潜意识里。

其实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成人标准的“礼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他们嘴上没说并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同情和愧疚感。尤其是羞怯的孩子,他们平常就羞于开口。现在早已被对方的哭声和大人的呵斥声给弄得惊慌失措,恨不得找个缝儿钻进去,还哪来的勇气张口说“对不起”呢?这种感觉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是不难理解的。

其实鹏鹏的爸爸也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问鹏鹏能否拿一张纸巾给文文,或者递给对方一个玩具或者苹果等。如果鹏鹏还是怯生生的,爸爸自身去做这件事情也是可以的。实在不行,我们不妨也暂时搁置一下,待形势稳定以后再做一些补偿性的事情,比如说可以在临别的时候一起向文文发出邀请,这样也能表达自己的善意。

如果上面的例子都是关于小孩子的话,那么一些中学生的行为也可以向你说明同样的道理。

出于沟通的方便,卡罗像其他父母一样给上中学的儿子买了个手机。儿子非常高兴,这可是他唯一的宝贝呀。于是儿子每天都把手机带在身上,爱不释手。刚开始的时候,卡罗每次给儿子打电话,儿子都很高兴地接了。可是慢慢地,事情发生了变化。卡罗给儿子打电话的时候,总是振铃半天也没有人回应。

如果偶尔发生的话,她可以理解,可是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让她不禁疑惑起来。卡罗询问儿子为什么不接电话,儿子总是以“没听见”来搪塞。后来当她发现儿子是听见也不接电话的时候,她不禁勃然大怒,质问儿子为什么这样。儿子回答:“你找我都是让我回家吃饭,我不用接也知道”。“既然这样,那我就把手机收回来!”儿子尽管感到很委屈,但也无奈只好答应下次接电话。

然而这种“改正”持续不了几天,儿子又开始不接电话了。就这样,在卡罗的训斥与儿子的委屈中仍然没有任何改观。卡罗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儿子平时很喜欢给人说话的,怎么会这样呢?儿子一定是有自己的原因。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卡罗采用了另外一种联系方式,发短信。结果,儿子总是很礼貌地回复:“妈妈,我和朋友们正在玩儿,半个小时以后就回家,你先吃饭吧!”

啊哈!原来如此!儿子长到一定的年龄,开始注意自己在同伴面前的形象了。如果他每次接电话时都大叫“妈妈,妈妈”,朋友们就会嘲笑他还像是一个孩子,一个受父母遥控的木偶。如果采用短信的方式,则给了儿子很大的回旋余地,他可以静悄悄地与妈妈进行着礼貌的交流。

因此,父母要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显性礼貌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发展阶段更为重要。尽管孩子有时候并没有说话,但是他却具有礼貌的内心。孩子在礼貌和安静之间的选择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只要成年人能够理解并接受孩子的独特语言,安静也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种礼貌,孩子最起码从心里尊重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