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诫的原则

父母对孩子的训诫实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在尝试各种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曾经下放的权利又再一次回到了父母的手中。既然对孩子的训诫不可避免,那么父母如何把握训诫的尺度呢?

需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在训诫孩子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孩子当前的行为,更要考虑惩戒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尤其是羞怯的孩子对惩戒更为敏感。成年人应当充分考虑孩子的个性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技巧性地应用一些训诫手段。下面是一些基本的原则。

原则一:保持平静的心态。父母是执行训诫的主体,这需要父母时刻把握主动权,不以孩子的哭闹和情绪去影响自己的情绪。孩子不甘心受到训诫是很正常的,他们可能会以哭闹来作出反抗。但是,父母应当平静地对待孩子的反应。尽管对孩子可以表示出共情,但是不能丧失原则。同时,也不能因为孩子的反应而失去理智,作出违背自己训诫初衷的行为。

原则二:成人意见保持一致,原则性问题要坚持。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在家庭内部也难免有不同的态度和意见。有时候爸爸刚开始管教不驯的孩子,妈妈便跑过来加以制止,有些父母还当着孩子的面争得面红耳赤。好不容易父母意见取得了一致,爷爷奶奶又成为了孩子的“保护神”。

当这一切在孩子面前反复出现的时候,聪明的孩子自然会意识到有机可乘。他们很快就能学会如何周旋于大人之间,利用大人之间的矛盾来逃避应有的惩罚。

正确的做法是家庭成员就原则性问题在私下里达成默契。即便一方有不同意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而应当在事件平息之后私下协商。

原则三:给孩子受惩罚的真实理由。这一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理服人”。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出于种种考虑,有时候会夸大或者使用虚假的理由,这是难以起到训诫作用的。

正确的做法是在训诫过程中,告诉孩子真切的理由,并以简单易懂的方式给以解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理解自己错误的原因和后果,从而达到训诫的目的。

原则四:给孩子申辩的权利。在训诫孩子时,父母要时刻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并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申辩和抱怨,因为这是他们基本的人格尊严。这对于羞怯的孩子尤其重要。

权威型的父母往往会忽略孩子申辩的权利,他们害怕孩子的“犟嘴”会挑战他们的权威,甚至害怕自己会因理屈词穷而下不了台,有些父母则害怕孩子的申辩会混淆了视听。然而,这些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孩子的解释正好给父母提供了详细的背景资料。如果他们的解释有情可原,父母则不妨放下架子,对他们表示同情,减轻或者取消训诫。

原则五:杜绝侮辱和贬低。训诫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而不是父母发泄情绪的场合。面对孩子的种种不驯行为,父母必须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心灵的影响。

在训诫的时候,有些话虽然只是气头上的“泄愤”之举,但却可能对孩子带来自尊心的伤害。诸如“窝囊废”“蠢货”“不是个东西”等都是训诫孩子的禁词,因为这有损他们的人格尊严。即便你的内心确实是这样想的,你也要控制好你的言行。当你试图去用这些字眼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这些人格侮辱的训诫和羞怯之间的因果关系。

原则六:点到为止。一般父母认为,既然惩罚就一定要刻骨铭心,这样孩子才会记住这个教训。为此,他们信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条,动辄以谩骂和体罚作为教育孩子的杀手锏。从记忆的角度来讲,我承认这样确实能让孩子记住这次惩罚,但其效果却值得怀疑。

记住惩罚未必意味着下次避免再犯。这不仅仅因为严苛的惩罚会加重羞怯,而且还使孩子学会暴力和怨恨。他们会通过撒谎、无为或者暴力的方式来对抗或逃避父母的惩罚。

研究表明,严苛的惩罚即便有效也持续的时间很短,当实施惩罚的人离开的时候孩子们就一切又返回原状。而且,严苛的惩罚使被惩罚者丧失了理智,从而易于走向对抗的道路,这些都是与训诫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原则七:避免长时间和重复性的惩罚。冗长的惩罚并不能提高惩罚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论事,并在自己表达完不满之后,尽快恢复正常。同样,周而复始的惩罚不但不能达到既定目的,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是惩罚我,我越是给你对着干,你又能将我怎么样呢?

一位父亲在发现儿子逃学去玩电子游戏之后,非常生气。盛怒之下,他抽出自己的皮带狠狠地教训了儿子一顿,也好让他长长记性。这一次惩罚果然有效,儿子在后面的两个月里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行为。可是逐渐地,孩子的行为又出现了反复,父亲又再一次不得不加大了惩罚力度。

就这样,反反复复几次之后,儿子也索性豁出去了。在又一次遭受体罚的时候,儿子拿起了一把水果刀就捅向了父亲的大腿。幸好母亲也在现场,她及时抱住了儿子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试问这位父亲,对这样的儿子你还有什么办法吗?

原则八:惩罚分寸要充分考虑事件发生的情形。动机和情景是决定惩罚力度的调整因素。如果不良行为可以理解则惩罚尺度可以减轻,甚至可以取消惩罚。

孩子有时候会互相打架,不同的责任方也应当分别对待。对于主动挑衅一方的惩罚幅度可以大一些;而对于被动防卫(尽管有些失当)的一方,则力度可以适当减轻。当然,这是在父母给孩子申辩机会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理清事情发生的原委。

我们在校园欺凌一节里讲到一个女孩的例子,她因为受到同学欺凌而不得不通过撒谎向家里要钱,妈妈发现与真相不符后应该如何处理呢?要知道,撒谎可是很多家长都不能容忍的事情啊。当父母了解了事情原委之后,父母还要对那个女孩施行严格的惩罚吗?我想大多数父母的回答将是否定的。

原则九:避免公开惩罚。惩罚应当是在私下进行的纠错方式,尤其是有同伴在场的情况下更应当避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过去对待罪犯的方式得到启示。我们以前经常看到犯人被五花大绑、脖子上挂着牌子、在高音喇叭的谴责声中游街示众,以达到震慑犯罪的目的。

这样做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犯人忍受不了这种侮辱而选择报复社会或者自杀,导致了很多不必要事件的发生。我们的社会也在逐渐进步,我们现在认识到犯人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因此现在这种方式也很少见到了。

早春的一天上午,一群小伙伴到农场去参加复活节的庆祝活动。农场里的一切对于这些城市里的孩子们是那样的新鲜。他们尽情地翻草垛、走迷宫、坐马车、喂小动物。可是,突然发生的一件事情却破坏了鹏鹏愉快的心情。

原来农场上有人专门给小朋友们送漂亮的小兔帽子。别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去要,可羞怯的鹏鹏却不敢上前。看到孩子怯生生的样子,他的妈妈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去要,我们不能什么事情都帮你去做。”可鹏鹏还是不敢,情急之下,不甘心的爸爸妈妈就逼着他自己去要。

我不知道他爸爸妈妈的动机是什么,也许是想锻炼孩子的胆量,也许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他们也应当很清楚自己孩子的羞怯个性。相对有耐心的爸爸开始向鹏鹏解释自己去要的必要性,但是没有效果。就这样,鹏鹏急得直掉眼泪,他的妈妈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怒火道:“你就知道哭,哭哭哭,怎么胆儿那么小?你看看谁不比你强!!!”可怜的鹏鹏哭得嘶声裂肺还是得不到父母的同情。

事情发生到这里,就已经不再是帽子要不要的问题了,而是父母看不惯孩子胆小怕事的心理在作怪,是鹏鹏的父母固执地想要赢回这一局。如果仅仅因为一顶小小的帽子,父母没有必要大动干戈。

其实,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对生人有些忌惮是很正常的。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是本身羞怯的孩子,更应当在平时多进行相应的鼓励和尝试,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鼓足勇气。如果平时对孩子管束严格,怎么能上去就要求他像别的孩子一样勇敢呢?恐怕这也是鹏鹏羞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过头来想一下,这顶帽子拿不拿本来也就无所谓。开始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拿也很正常,为什么非要他自己去要呢?当鹏鹏要求爸爸妈妈帮助得不到正面响应,自己想放弃又被当众训斥和侮辱的时候,他又该怎样去想这件事呢?我想下一次碰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即便他内心里再想要,他恐怕也会试图逃避羞辱而选择沉默。

反过来说,私下的训诫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每个学校里都会有一些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是一些不可救药的惯犯。无论你怎样去管教他,他们还总是惹是生非。

究其原因,他们其实是一些自暴自弃的学生,因为屡次被公开惩罚和训斥而丢尽了面子,连他们自己也丧失了上进的愿望。他们试图通过惹是生非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尊严,通过欺辱别的孩子来显示自己的力量,通过报复老师偏爱的学生来实现自己的心理平衡。

如何挽救这些问题学生呢?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从和他们谈心做起,重新给他们寄以期望,相信他们的潜能和上进心。在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再犯错误的时候,老师也会在私下里给他们批评指正,并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更好。

信任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它能给孩子以进步的力量。在取得他人信任这样一种力量的驱使下,他们很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事实证明,不少问题学生就此走上了正道,有些还成为了品学兼优的模范。

原则十:为孩子保守秘密。这一条类似于避免公开惩罚,也是为了保留孩子的自尊心的需要。在儿童阶段,孩子难免会做一些荒唐或者出格的事情,有些事情孩子们出于面子的考虑也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这一点类似于成年人的想法,即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情或者受到了惩戒也都悄悄地埋在心里。为此,父母要注意辨别哪些信息可以和他人共享,而哪些信息需要替孩子保守秘密。

原则十一:避免翻旧账。训诫着眼的是如何规范将来的行为,而不是沉溺于对往事的纠缠。然而,在训诫的过程中,双方往往会忍不住不良情绪,历数以前的发生的事件。比如以下对话:

爸爸:“你两个月前偷拿家里的东西,多亏我及时发现了。上一星期你又欺骗我说没有家庭作业,今天你又和别人打架斗殴,你为什么总是屡教不改?”

孩子:“两个月前不是我偷东西,是我用完之后忘了放回去了;上一星期是我没有听见老师布置作业.....”。

爸爸:“你还敢嘴硬,看我如何教训你!!!”


一旦陷入对往事的纠缠和拉锯,就很难心平气和地面对当前的事件,从而使训诫偏离了方向。既然过去的事情早已烟消云散,也就失去了再次对质的必要。这个时候,父母及时控制好议题才是明智之举。在本例中,爸爸一句“以前的事情不说它,今天这件事情……”,就可以重回议题,从而把握主动权。

原则十二:注重惩罚与奖励的搭配。有一些父母害怕孩子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因而对孩子通常都强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便对羞怯的孩子(他们非常的需要自信)也一样,似乎褒扬会宠坏了孩子。他们认为孩子表现好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当孩子出现失误的时候,他们则毫不迟疑地施以惩罚。

久而久之,面对难以满足的父母,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贬损式的教育方式,他们反而在表扬和奖励面前表现得不知所措。其实,任何孩子都有积极的一面,关键是父母如何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在惩罚之间适当搭配鼓励能够大大强化训诫的效果。

在看似简单的训诫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当你自己在暴怒的情绪下训诫孩子的时候,你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反过来,当你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运用技巧的时候,孩子的的上进与配合才能显现出来。

亲爱的父母们,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的时候,请先不要急于训诫。只有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灵活运用训诫的技巧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