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金融业火了多久?很久,久得没有人问它为什么火,好像这一行自开天辟地以来就是火的,好像不火反而不正常。金融行业的整体薪资水平高得十分扎眼,相关专业在国内外各大高校都是热门。一提金融,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个“钱”字,至于这一行到底在干什么,反倒没有几个人关心了。

说句实在话,这种国民心态并不可取,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受到金融的影响。金融关乎整个社会的财富命脉。这个行业可以成就一个国家,让多数国民小富小贵,也可以击垮一个国家,促成大规模的萧条、失业甚至暴乱。

看看华尔街的历史,我们就能直观地感受金融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在美国商业的起飞阶段,华尔街起到了引擎的作用。然而,引发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正是华尔街的泡沫。可以说,华尔街是否健康,直接决定美国是否安稳。华尔街的良性运转意味着每一美元都流向了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而华尔街的畸变则意味着原本用来创造价值的金钱被投机者中饱私囊。

可悲的是,上面提到的投机者很多都是美国的金融精英。这些人原本应当守护华尔街,然而当利益摆在眼前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失去理智。美国花费数年时间走出大萧条的阴影,然而到了2008年,华尔街又一次引起地震,金融危机出现。贫富差异拉大,原本以自由平等著称的美国社会面临动荡。直到现在,占领华尔街运动还没有平息,而特朗普的上台无疑让美国的未来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真到了堤毁人亡的时候,蚁穴又在什么地方呢?

值得庆幸的是,乱局之中仍然有人保持清醒。珍妮特·塔瓦科利女士就是这样一位睿智的金融专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她就已经在美国金融圈站稳脚跟。此后,她亲眼目睹了华尔街如何一步步走向2008年,她敏锐地发现,华尔街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认识到这些的时候,塔瓦科利女士早已跻身华尔街精英之列,朋友圈不乏大银行的高管,她还经常接受《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主流媒体的采访。不客气地说,在她的位子上更多的人会闷声发财。她却选择站出来,把问题挑明。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远见。

塔瓦科利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的华尔街已经形成了“逆淘汰”的大环境。这里就是一片金钱的修罗场,表面笼罩着文明世界的光彩,内核却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丛林法则可不等于良性竞争,自由完善。它很可能意味着游戏无规则,交通无秩序,权势无约束。仅仅是揭开黑幕,塔瓦科利已经排除了重重障碍,在这之后,她还要面对很多压力。理性的分析,真实的体验,塔瓦科利把这些都写进了这本书里。它不厚,但是很有分量。

请不要以为塔瓦科利的勇气和远见仅仅是大洋彼岸的励志故事。修罗场上无鸡汤,守护正义靠的不是口号,而是智慧。更重要的是,经济早已全球化,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可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在某种意义上,华尔街的风暴完全可以掀起渤海湾的大浪。

带着一份关切,带着一份敬佩,我们翻译了塔瓦科利女士的这本书。原书第1章和第3章由西南财经大学的李筠副教授主笔翻译。原书第2章、第4~6章由我主笔翻译。李老师归国前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熟悉金融英语,主要负责译文的严谨性。我常年做文字工作,先后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审阅编辑英译中书稿,主要负责译文的流畅性和文学性。后期我们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重新整理了章节的划分方式,又找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粟勤教授,对稿件进行整体审阅。我们希望这样的通力合作能够为读者真正呈现这本书的精华,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有所进益。

翻译和金融都是很精深的学问。我们仍然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关于译文,如果有什么想法,请您发送邮件到veraghost@126.com,我们期待思想的碰撞。

是为序。

张憬

2017年3月14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