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大宗师第六】

郭象注: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富,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者也。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

天者,自然之谓也。夫为为者不能为,而为自为耳;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则知出于不知矣。自为耳,不为也。不为也,则为出于不为矣。为出于不为,故以不为为主;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为宗。是故真人遗知而知,不为而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称绝而为名去也。

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人之生也,形虽七尺,而五常必具。故虽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缘得终。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为或不为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众,为之所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备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为不敢异,异则伪成矣。伪成而真不丧者,(末)【未】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体;所好不过一枝而举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为者有分,故任而不强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极,故用而不荡也。故所知不以无涯自困,则一体之中,知与不知,暗相与会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养所不知者也。

虽然,有患:

虽知盛,未若遗知任天之无患也。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

夫知者,未能无可无不可,故必有待也;若乃任天而生者,则遇物而当也。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有待则无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我生有涯,天也。心欲益之,人也。然此人之所谓耳,物无非天也。【天也】者,自然(者)也;人皆自然,则治乱成败,遇与不遇,非人为也,皆自然耳。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有真人而后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乱也。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

凡寡皆不逆,则所顺者众矣。

不雄成,

不恃其成而处物先。

不谟士。

纵心直前,而群士自合,非谋谟以致之者也。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直自全当而无过耳,非以得失经心者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言夫知之登至于道者,若此之远也。理固自全,非畏死也。故真人陆行而非避濡也,远火而非逃热也,无过而非措当也。故虽不以热为热,而未尝赴火;不以濡为濡,而未尝蹈水;不以死为死,〔而〕未尝丧生。故夫生者,岂生之而生哉!成者,岂成之而成哉!故任之而无不至者,真人也,岂有概意于所遇哉!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

无意想也。

其觉无忧,

当所遇而安也。

其食不甘,

理当食耳。

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

乃在根本中来者也。

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气不平畅。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深根宁极,然后反一无欲也。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与化为体者也。

其出不,其入不距。

泰然而任之也。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寄之至理,故往来而不难也。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终始变化,皆忘之矣,岂直逆忘其生,而犹复探求死意也!

受而喜之,

不问所受者何物,遇之而无不适也。

忘而复之。

复之不由于识,乃至也。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之感人无穷,人之逐欲无节,则天理灭矣。真人知用心则背道,助天则伤生,故不为也。

若然者,其心志,

所居而安为志。

其容寂,

虽行而无伤于静。

其颡 015.gif

015.gif ,大朴之貌。

凄然似秋,

杀物非为威也。

暖然似春,

生物非为仁也。

喜怒通四时,

夫体道合变者,与寒暑同其温严,而未尝有心也。然有温严之貌,生杀之节,故寄名于喜怒也。

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无心于物,故不夺物宜。无物不宜,故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因人心之所欲亡而亡之,故不失人心也。夫白日登天,六合俱照,非爱人而照之也。故圣人之在天下,暖焉若春阳之自和,故蒙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也。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

夫圣人无乐也,直莫之塞而物自通。

有亲,非仁也;

至仁无亲,任理而自存。

天时,非贤也;

时天者,未若忘时而自合之贤也。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不能一是非之涂而就利违害,则伤德而累当矣。

行名失己,非士也;

善为士者,遗名而自得,故名当其实,而福应其身。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自失其性而矫以从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乎!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斯皆舍己效人,徇彼伤我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

与物同宜而非朋党。

若不足而不承;

冲虚无余,如不足也。下之而无不上,若不足而不承也。

与乎其觚而不坚也,

常游于独,而非固守。

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旷然无怀,乃至于实。

邴邴乎其似喜乎,

至人无喜,畅然和适,故似喜也。

崔【崔】乎其不得已乎,

动静行止,常居必然之极。

滀乎进我色也,

不以物伤己也。

与乎止我德也,

无所趋也。

厉乎其似世乎,

至人无厉,与世同行,故若厉也。

謷乎其未可制也,

高放而自得。

连乎其似好闭也,

绵邈深远,莫见其门。

悗乎忘其言也。

不识不知而天机自发,故悗然也。

以刑为体,

刑者,治之体,非我焉。

以礼为翼,

礼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

以知为时,

知者,时之动,非我唱。

以德为循。

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

任治之自杀,故虽杀而宽。

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

顺世之所行,故无不行。

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

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群,不得已之势也;旷然无情,群知之府也。承百流之会,居师人之极者,奚为哉?任时世之知,委必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

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

丘者,所以本也。以性言之,则性之本也。夫物各有足,足于本也。付群德之自循,斯与有足者至于本也,本至而理尽矣!

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凡此皆自彼而成,成之不在己,则虽处万机之极,而常闲暇自适,忽然不觉事之经身,悗然不识言之在口。而人之大迷,真谓至人之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常无心而顺彼,故好与不好,所善所恶,与彼无二也。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也,天徒也;其不一也,人徒也。夫真人同天人,均彼我,不以其一异乎不一。

其一与天为徒,

无有而不一者,天也。

其不一与人为徒,

彼彼而我我者,人也。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夫真人同天人,齐万(致)【物】。万(致)【物】不相非,天人不相胜,故旷然无不一,冥然无不(在)【任】,而玄同彼我也。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其有昼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极,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夫真人在昼得昼,在夜得夜,以死生为昼夜,岂有所不得【乎】?【今】人之有所不得,而忧娱在怀,皆物情耳,非理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卓者,独化之谓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独化也。人皆以天为父,故昼夜之变,寒暑之节,犹不敢恶,随天安之。况乎卓尔独化,至于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既任之,则死生变化,惟命之从也。

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夫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夫自然之不可避,岂直君命而已哉!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不足而相爱,岂若有余而相忘!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非誉皆生于不足,故至足者忘善恶,遗死生,与变化为一,旷然无不适矣,又安知尧桀之所在邪!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形为我载,生为我劳,老为我佚,死为我息。四者虽变,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

方言死生变化之不可逃,故先举无逃之极,然后明之以必变之符,将任化而无系也。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为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觉,横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

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

不知与化为体,而思藏之使不化,则虽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无以禁其日变也。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遁也;无藏而任化者,变不能变也。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无所藏而都任之,则与物无不冥,与化无不一。故无外无内,无死无生,体天地而合变化,索所遁而不得矣。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人形,乃是万化之一遇耳,未足独喜也。无极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岂特人形可喜而余物无乐邪!

其为乐可胜计邪?

本非人而化为人,化为人,失于故矣。失故而喜,喜所遇也,变化无穷,何所不遇?所遇而乐,乐岂有极乎?

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夫圣人游于变化之涂,放于日新之流。万物万化,亦与之万化;化者无极,亦与之无极,谁得遁之哉!夫于生为亡,而于死为存。【于死为存】则何时而非存哉!

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

此自均于百年之内,不善少而否老,未能体变化,齐死生也。然其平粹,犹足以师人也。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此玄同万物,而与化为体,故其为天下之所宗也,不亦宜乎!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有无情之情,故无为也;有无常之信,故无形也。

可传而不可受,

古今传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

可得而不可见;

咸得自容,而莫见其状。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明无不待有而无也。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无也,岂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则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言道之无所不在也。故在高为无高,在深为无深,在久为无久,在老为无老,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且上下无不格者,不得以高卑称也;外内无不至者,不得以表里名也;与化俱移者,不得言久也;终始常无者,不可谓老也。

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太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道,无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为得也。然则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夫生之难也,犹独化而自得之矣;既得其生,又何患于生之不得而为之哉!故夫为生果不足以全生,以其生之不由于己为也,而为之则伤其真生也。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

闻道则任其自生,故气色全也。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耶?”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

外犹遗也。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物者,朝夕所须,切己难忘。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都遗也。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

遗生则不恶死,不恶死故所遇即安,豁然无滞,见机而作,斯朝彻也。

朝彻而后能见独;

当所遇而安之,忘先后之所接,斯见独者也。

见独而后能无古今;

与独俱往。

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夫系生故有死,恶死故有生。是以无系无恶,然后能无死无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

任其自将,故无不将。

无不迎也,

任其自迎,故无不迎。

无不毁也,

任其自毁,故无不毁。

无不成也。

任其自成,故无不成。

其名为撄宁。

夫与物冥者,物萦亦萦,而未始不宁也。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物萦而独不萦则败矣,故萦而任之,则莫不曲成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

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也。

玄冥闻之参寥,

夫阶名以至无者,必得无于名表。故虽玄冥,犹未极,而又推寄于参寥,亦是玄之又玄也。

参寥闻之疑始。”

夫自然之理,有积习而成者。盖阶近以至远,研粗以至精,故乃七重而后及无之名,九重而后疑无是始也。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

沴,陵乱也。

其心间而无事,

不以为患。

016.gif 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夫任自然之变者,无嗟也,与物嗟耳。

子祀曰:“汝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浸,渐也。夫体化合变,则无往而不因,无因而不可也。

且夫得者,时也;

当所遇之时,世谓之得。

失者,顺也。

时不暂停,顺往而去,世谓之失。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一不能自解,则众物共结之矣。故能解则无所不解,不解则无所而解也。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天不能无昼夜,我安能无死生!而恶之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

夫死生犹寤寐耳。于理当寐,不愿人惊之;将化而死,亦宜无为怛之也。

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

自古或有能违父母之命者矣,未有能违阴阳之变而距昼夜之节者也。

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死生犹昼夜耳,未足为远也。时当死,亦非所禁,而横有不听之心,适足悍逆于理以速其死。其死之速,由于我悍,非死之罪也。彼,谓死耳;在生,故以死为彼。

夫大块以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理常俱也。

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人耳,人耳!”唯愿为人也,亦犹金之踊跃。世皆知金之不祥,而不能任其自化。夫变化之道,靡所不遇,今一遇人形,岂故为哉!生非故为,时自生耳。(务)【矜】而有之,不亦妄乎!

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人皆知金之有系为不祥,故明己之无异于金,则所系之情可解,可解则无不可也。

成然寐,蘧然觉。

寤寐自若,不以死生累心。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夫体天地冥变化者,虽手足异任,五藏殊官,未尝相与而百节同和,斯相与于无相与也;未尝相为而表里俱济,斯相为于无相为也。若乃役其心志以恤手足,运其股肱以营五藏,则相营愈笃而外内愈困矣。故以天下为一体者,无爱为于其间也。

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

无所不任。

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忘其生,则无不忘矣。故能随变任化,(俱)无所穷竟。

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若然者,岂友哉?盖寄明至亲而无爱念之近情也。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人哭亦哭,俗内之迹也。齐死生,忘哀乐,临尸能歌,方外之至也。

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夫知礼意者,必游外以经内,守母以存子,称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声,牵乎形制,则孝不任诚,慈不任实。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岂礼之大意哉!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则夫游外(弘)〔冥〕内之道坦然自明,而庄子之书,故是涉俗盖世之谈矣。

外内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吊之,丘则陋矣!

夫吊者,方内之近事也,施之于方外则陋矣。

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皆冥之,故无二也。

彼以生为附赘县疣,

若疣之自悬,赘之自附,此气之时聚,非所乐也。

以死为决 017.gif 溃痈。

017.gif 之自决,痈之自溃,此气之自散,非所惜也。

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

死生代谢,未始有极,与之俱往,则无往不可,故不知胜负之所在也。

假于异物,托于同体;

假,因也。今死生聚散,变化无方,皆异物也。无异而不假,故所假虽异而共成一体也。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

任之于理而冥往也。

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五藏犹忘,何物足识哉!未始有识,故能放任于变化之涂,玄同于反覆之波,而不知终始之所极也。

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所谓无为之业,非拱默而已;所谓尘垢之外,非伏于山林也。

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其所以观示于众人者,皆其尘垢耳,非方外之冥物也。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

子贡不闻性与天道,故见其所依而不见其所以依也。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岂觉之哉!

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以方内为桎梏,明所贵在方外也。夫游外者依内,离人者合俗,故有天下者,无以天下为也。是以遗物而后能入群,坐忘而后能应务,愈遗之愈得之。苟居斯极,则虽欲释之,而理固自来,斯乃天人之所不赦者也。

虽然,吾与汝共之。”

虽为世所桎梏,但为与汝共之耳!明己恒自在外也。

子贡曰:“敢问其方。”

问所以游外而共内之意。

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所造虽异,其于由无事以得事,自方外以共内,然后养给而生定,则莫不皆然也。俱不自知耳,故成无为也。

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至人常足,故常忘也。

子贡曰:“敢问畸人。”

问向之所谓方外而不耦于俗者,又安在也?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夫与内冥者,游于外也。独能游外以冥内,任万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斯乃畸于人而侔于天也。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以自然言之,则人无小大;以人理言之,则侔于天者可谓君子矣。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鲁国观其礼,而颜回察其心。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

尽死生之理,应内外之宜者,动而以天行,非知之匹也。

唯简之而不得,

简择死生而不得其异,若春秋冬夏四时行耳。

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

已简而不得,故无不安。无不安,故不以生死概意,而付之自化也。

不知就先,不知就后;

所遇而安。

若化为物,

不违化也。

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

死生宛转,与化为一,犹乃忘其所知于当今,岂待所未知而豫忧者哉!

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

已化而生,焉知未生之时哉!未化而死,焉知已死之后哉!故无所避就,而与化俱往也。

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

夫死生犹觉梦耳,今梦自以为觉,则无以明觉之非梦也。苟无以明觉之非梦,则亦无以明生之非死矣。死生觉梦,未知所在,当其所遇,无不自得,何为在此而忧彼哉!

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

以变化为形之骇动耳,故不以死生损累其心。

有旦宅而无情死。

以形骸之变为旦宅之日新耳,其情不以为死。

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宜。

夫常觉者,无往而有逆也。故人哭亦哭,正自是其所宜也。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

夫死生变化,吾皆‘吾之’。既皆(是)【自】吾,吾何失哉!未始失吾,吾何忧哉!无逆,故人哭亦哭;无忧,故哭而不哀。

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

靡所不吾也,故玄同外内,弥贯古今,与化日新,岂知吾之所在也!

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言无往而不自得也。

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梦之时自以为觉,则焉知今者之非梦邪?亦焉知其非觉邪?觉梦之化,无往而不可;则死生之变,无时而足惜也。

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

所造皆适则忘适矣,故不及笑也。排者,推移之谓也。夫礼,哭必哀,献笑必乐。哀乐存怀,则不能与适推移矣。今孟孙常适,故哭而不哀,与化俱往也。

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安于推移而与化俱去,故乃入于寂寥而与天为一也。自此以上,至于子祀,其致一也。所执之丧异,故歌哭不同。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

资者,给济之谓也。

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

言其将以刑教自亏残,而不能复游夫自得之场,无系之涂也。

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

不敢复求涉中道也,且愿游其藩傍而已。

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

言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自然之理,亦有须冶锻而为器者耳。故此之三人,亦皆闻道而后忘其所务也。此皆寄言,以遣云为之累耳。

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夫率性直往者,自然也。往而伤性,性伤而能改者,亦自然也。庸讵知我之自然当不息黥补劓,而乘可成之道以随夫子邪?而欲弃而勿告,恐非造物之至也。

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 018.gif 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皆自尔耳,亦无爱为于其间也,安所寄其仁义【哉】!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日新也。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自然故,非巧也。

此所游已!”

游于不为,而师于无师也。

颜回曰:“回益矣。”

以损之为益也。

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仁者,兼爱之迹;义者,成物之功。爱之非仁,仁迹行焉;成之非义,义功见焉。存夫仁义,不足以知爱利之由无心,故忘之可也。但忘功迹,故犹未玄达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礼者,形体之用。乐者,乐生之具。忘其具,未若忘其所以具也。

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

无物不同,则未尝不适,未尝不适,何好何恶哉!

化则无常也。

同于化者,唯化所适,故无常也。

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

此二人相为于无相为者也。今裹饭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尔耳,非相为而后往者也。

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

嫌其有情,所以趋出远理也。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言物皆自然,无为之者也。